2025年上半年全国环卫服务公招项目成交年化额456亿元,同比下降3%,为近10年最大降幅。环卫服务行业2025年有望面临首次负增长。
站在“黄金十年”关键节点,现金流恶化、招标遇冷……环卫行业正经历从“野蛮生长”向“精耕细作”转型阵痛期,技术升级(如无人驾驶)、国资整合、制度创新(动态调价)将是破局核心。
1、上半年成交年化额现最大降幅
对于环卫市场化来说,全年成交年化额1000亿是道坎,连续两年冲击未果,今年情况也不容乐观。上半年全国环卫服务项目公招口径成交年化总额456亿元,同比下降3%,出现近10年来(上半年)最大降幅。
从2015开始,环卫市场化进入蓬勃发展的“黄金10年”。全国环卫服务项目公招口径成交年化总额从2015年的141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955亿元,10年间增长6.8倍。
2025年是否会出现环卫市场化有数据统计以来的首次负增长?还有待观察。不过上半年的成交数据,加上今年的经济大环境,环卫市场化高增长“黄金十年”有可能在今年出现变数。
2、环卫“特许经营”断崖式下跌
国家发改委《关于进一步做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项目规范实施工作的通知》自去年底印发以来,环卫“特许经营”乱象得到有效遏制,市场行为趋于有序。今年上半年,全国共开标环卫特许经营项目17个,同比、环比均出现呈断崖式下跌。去年上半年共开标项目30个,去年下半年开标项目量多达38个。
2月份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关键时期的民营经济发展提振了信心。在环卫特许经营领域,利好民营企业的数据上半年已出现。今年上半年开标的环卫特许经营项目,65%(11个)归属民企企业。
3、无人驾驶环卫装备爆发式增长
无人驾驶环卫设备规模化投放拉动市场需求爆发式增长。上半年,环境司南共监测到200多个无人驾驶智能环卫设备及服务采购项目,分布于22个省份、54个城市、80个区县,总采购量达648台(辆),其中已开标453台(辆),采购方式涉及“设备采购”、“设备租赁”及“环卫+无人驾驶试点”及“纯无人化智能清扫”。
其中,最大的驱动力量来自“环卫+无人驾驶试点”。今年上半年,全国15个省份共开标102个“环卫+无人驾驶试点”项目,此类项目成交合同总额突破70亿元,共需配备无人驾驶环卫设备347台(辆),占上半年已开标无人环卫设备采购量的八成。
4、国央企市场化进程持续推进
上半年有多达1021家国企中标环卫项目(含14家2025年新成立国企、324家首次进入环卫市场国企),成交年化额占比达39%。
代表性企业包括:央企层面,中化学环境在天津收获环卫首标,中建八局环卫首秀4.7亿;国企层面,莆田市资源循环集团出闽首标(北海涠洲岛环卫一体化项目/1月),建发城服四川首标(眉山市彭山区环境卫生作业市场化项目/4月);川能动力控股企业恒升天洁入桂两标(贵港市覃塘城区环卫清扫保洁项目/5月;河池市宜州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一体化项目/6月),天府环境出川首标(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农村环卫一体化项目/5月)。
5、国有企业成环卫并购主导力量
1月份三峰城服收归重庆环卫集团麾下,4月傲蓝得由宇通重工易主城发环境,6月,瀚蓝环境完成并购粤丰环保。上半年三起环卫并购均由地方国资主导,地方平台公司通过并购强化区域控制力,重构区域市场格局,折射出环卫行业从“野蛮生长”向“精耕细作”的转型逻辑。
由民营企业主导的环卫并购发生在6月份,大地海洋1.35亿现金再购“虎哥环境”,收购价较两年前9.1亿缩水85%。2022年8月大地海洋曾筹划收购虎哥环境,拟通过发行股份的方式收购虎哥100%股权,交易价格为9.1亿元。
6、新一轮环卫企业迁徙更名潮来临
上半年多家知名企业迁址、更名。博世科迁回“广西”、仙途智能迁址“嘉兴”、阳光朗洁迁址“黄山”、宇润城市服务迁址“深圳”、中化学环境迁址“天津”……青岛市崂山区环卫园林总公司更名青岛崂山湾城乡发展服务有限公司、嘉兴市嘉环园林工程有限公司更名嘉兴市嘉环城市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环卫综合服务公司更名天津泰达环卫有限公司、南宁建宁中环洁城市服务有限责任公司更名广西环发城市服务有限责任公司……
企业频繁迁址更名反映行业整合加速,技术升级(自动驾驶等)及国资介入成为新一轮企业迁徙推动力,地方政府通过政策扶持及资本手段引导企业回归或落地,凸显区域产业竞争新态势。
7、环卫行业现金流‘失血’加速
随着上市公司年报披露收官,14家环卫上市公司(含6家新三板)2024年营收数据喜忧参半。喜得是,14家环卫上市公司(含6家新三板)总营收增加了20.94亿元,实现正增长;忧的是,14家环卫上市公司(含6家新三板)应收账款一年间增加38.62亿,增幅达16.8%。
从统计数来看,去年14家环卫上市公司(含6家新三板)应收账款增速是营收增速的3.5倍,形成“倒挂”,行业“纸面利润”与“真实现金流”严重背离。随着应收账款加速恶化,环卫行业仍需继续直面“增收不增现”阵痛期挑战,应收账款管理能力将成为企业生存的关键分水岭。
8、建工系企业积极布局环卫市场
继去年中建、中铁、中交、中电建等一大批“中字头”建筑企业扎堆涌向环卫服务市场之后,今年多家地方“建工系”企业加入“扫大街”赛道。3月10日,安徽建工旗下安徽建工公路桥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标合肥市蜀山区道路保洁、生活垃圾收运及公共卫生间管理、绿化管养服务项目;5月14日,上海建工旗下上海园林绿化建设有限公司中标合肥高新区道路清扫保洁及绿化管养服务项目;5月15日,北京建工旗下北京市政路桥管理养护集团有限公司中标通辽市中心城区市政园林设施养护和环卫保洁一体化综合服务项目。
在此之前,湖南建工、宁波建工、陕西建工、特区建工等率先进入环卫市场。建工系企业扎堆涌向环卫服务市场并非偶然,是中国城市化从“大建设”向“大运营”转型过程“基建红利消退后”的必然选择。
9、环卫标面临“有效供应商不足”
上半年多地环卫项目因有效供应商“不足”废标,尤其是郑州市金水区、二七区两区“三连废”的出现,更是与前几年动辄数十家、上百家供应商同场竞标的火爆场面形成鲜明对比。
环卫招标遇冷表面看是政府预算刚性约束与企业生存红线深度博弈,其本质是公共服务市场化2.0转型阵痛。当政府仍以1.0时代的“低价者得”逻辑操作,而企业面临2.0时代的“成本刚性化、服务集成化、技术密集化”挑战时,制度重构势在必行。新常态下,唯有通过动态调价机制破解成本困局、财政专项基金筑牢支付信用、区域协同释放规模效应,方能将当下的环卫市场“流标潮”转化为“竞标热”契机,重建市场化改革的健康生态。
10、险资探索环卫市场化新模式遇阻
4月份,近4亿宁波市镇海区“市政养护+保险服务”项目开标,成交供应商为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宁波市分公司、宁波市镇海区城运环境服务有限公司(联合体)。该项目是继去年5月份开标的象山县中心城区2024年-2026年园林绿化“保险+服务”项目之后,宁波市在“市政养护+保险服务”模式探索上又一大突破性尝试。
可能因“保险+服务”模式在实际操作中面临挑战,原计划6月30日开标的宁海县城区道路保洁及其配套“保险+服务”项目却因故叫停,折射出宁波作为"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的探索困境。宁波其他区域(象山、镇海)仍在推进“保险+服务”项目,说明该模式未被全盘否定,但需更成熟的实施方案。
(更多信息点击关注:环境司南)